李美璇教授實驗室
Mei-Hsuan Lee's lab
研究
我們的實驗室致力於疾病風險評估、癌症流行病學以及分子與基因體流行病學。團隊的研究應用流行病學方法,並與尖端技術互相統整結合,以剖析宿主特性、病毒感染和環境因子對癌症發展複雜過程的影響。透過探討這些關鍵風險因子並確定與疾病相關的生物標記,我們的研究深化對於癌症病因的理解,並使我們能夠運用各式的生物標記與健康行為等特性,識別疾病發生的高風險族群。我們特別致力於利用這些重要的生物標記發展各種癌症的風險預測模型。
團隊的研究領域涵蓋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4. 整合多樣的體學訊息(-omics)以研究腸胃道癌症:
實驗室團隊整合多樣的體學訊息與相關資料,以探討與消化系腸胃道癌症相關的生物標誌,進而增加我們對於疾病的理解,和預測這些複雜疾病的能力。
5. 宿主-病毒交互作用對於鼻咽癌發生的相關風險:
我們探討人類宿主與EB病毒在鼻咽癌中的複雜交互作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的感染是鼻咽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全世界至少90%人口都曾感染EB病毒,然而,只有少部分發生罕見的鼻咽癌;我們近年研究發現鼻咽癌多發家族中未發病的成年對照組EB病毒的抗體表現比起一般社區的健康人仍顯著較高,顯示同樣感染EB病毒,但由於個體對抗病毒的免疫力不同,造成感染後得到鼻咽癌的風險有差異。團隊特別針對免疫相關基因變異對於EB病毒的交互作用進行探討,進而解開誘發鼻咽癌發展的生理病理機制。
6. 運用大數據評估癌症治療的藥物療效:
探討阿斯匹靈(Aspirin)使用與膽道癌(Biliary tract cancers)死亡率。團隊運用台灣的健康大數據優勢,結合具有高度完整性與正確性的國家型資料,以追蹤約16000名膽囊及膽道癌症的用藥、治療、其他疾病、預後與死亡等相關資料,以評估Aspirin的使用與否、使用時間、使用劑量等對於膽囊及膽道癌症的影響。我們發現,膽囊及膽道癌症患者在該癌症診斷後,使用Aspirin的患者相較於未使用者,膽囊及膽道癌症死亡率至少降低了 45%。診斷後Aspirin使用與各類膽囊及膽道癌症亞型(包含膽囊癌、壺腹癌及膽管癌)的存活率均呈現顯著劑量效應關係(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倘若使用的劑量越高,患者的存活率越能獲得改善。這個目前規模最大的膽囊及膽道癌症,運用多種臨床分析方法與策略,以多個角度與面向探討Aspirin使用對於膽囊及膽道癌症的預後影響力。